——在太原科技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 郭勇义 二零一二年十月六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的校园群贤毕至,宾朋满座,学子归来,共同庆祝太原科技大学六十华诞。我再一次代表全校师生对各位领导、朋友、校友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向所有科大人致以节日的祝福! * * * 六十年前,新中国伟业初创,百废俱兴,以重型机械为代表的民族重型工业蓬勃兴起。太原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一大批大型企业先后建设,迫切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1952年,太原技大学的前身——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在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西侧正式创建。近代中国杰出的机械工程专家,时任太原重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支秉渊先生担任首任校长。 世界历史告诫我们,强盛中国一定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新生的太原机器制造学校注定要肩负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瞩托。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汉口技校锻冲专业的师生整建制并入。1960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成为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1962年,在刘少奇、彭真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清华、哈工大、哈军工68名专业骨干教师调入。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国家重型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有影响力的专门院校。 1981年学校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3年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着世界制造强国的压力和国内制造业的低迷,科大人毅然坚守重型机械人才培养第一线,为行业的振兴和腾飞储备了人才和科技力量。 1998年学校实行省部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伴随装备制造业振兴、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山西省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革新办学理念,提升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逐步实现了由单一工性科院校,向多科性理工科大学的转变。历经“更名”、“迎评”、“申博”三大工程,科大成为山西省高校和全国特色型大学中一支新的生力军。 六十载筚路蓝缕,负重奋进,科大人始终与共和国的机械工业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重型机械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六十载不懈努力,笃行求实,科大人始终服务于山西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质。 * * * 六十年来,太原科大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追随首任校长支秉渊先生的步伐,在一个艰苦的时期,一个艰苦的地方,选择了一个艰苦的行业,开创了一段艰苦卓绝的事业。他们潜心教书育人,勇于科技探索,无私奉献祖国。涌现出铸造专家张明之、金属结构专家徐克晋、制动器专家唐风、轧钢专家王海文、输送机械专家黄松元、王鹰、模锻锤专家朱元乾、叉车专家陆植、挖掘机专家彭瑞堂、液压技术专家王明智、自动控制专家吴聚华、大锻件专家郭会光等一大批在共和国重型工业史上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六十年来,八万余名学子从这里奔赴国民经济建设各个战场,服务祖国,报效人民。在交通、能源、水利、军工等各个领域,科大学子踌躇满志,大显身手。在国家装备制造行业,校友云集,英贤辈出。载人航天、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处处有科大学子的身影。从柳工、徐工、山推、洛铜、太原重工、中信重工等国家机械制造骨干企业的掌门人,到三峡大坝1200吨世界最大桥式起重机主设计师,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主设计师,国家“千人计划”杰出专家……一大批校友成为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实践着制造强国梦想,也将成就和贡献永远铭刻于科大史册。 * * * 今天的太原科大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明显,理、工、经、管、文、法、哲、教和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博士、硕士、学士多层次教育合理衔接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54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专业学位授权资格和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专任教师近12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不断革新理念,深化改革,办学实力和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同年,拥有近五十年光荣办学传统的山西省太原化学工业学校并入。学校先后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山西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的“模范单位”,全国大专院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机制专业成为全国地方院校中、首个参照国际标准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 近十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同类院校前茅。毕业生“双选会”每年都有几百家企业和单位参加,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学生朴实厚重的品质、良好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08年7月,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智能草坪工程,由300名科大师生组成的工程技术团队,在短短七十天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精湛的技艺和优异的质量圆满完成了智能草坪工程的设计、制造、组装和调试。当“给未来的信”大型字幕从残奥会闭幕式智能草坪一一闪出之刻,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科大人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中国政府“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庄重承诺! 近十年来,学校不断强化科技研发水平,鼓励原始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业振兴,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先后在学校设立。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西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推动学校,正成为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重要的发源地。世界第一台全液压滚切剪机、矫直机、世界上第一支三代核电AP1000主管道、大型油膜轴承技术、系列电(液)压锤技术、大型发电机护环成型技术……。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高科技成果纷纷从科大面世。 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际,致力于实效,科大人始终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办学取向。2000年,学校成立产学研合作董事会已来,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科技攻关,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七杆机构滚切剪机、十五辊组合式矫直机等技术成果,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成功应用于全国钢铁企业上百条生产线,形成系列化、成套化的技术优势。 * * * 六秩春秋,沐惠浴德。科大六十年的办学历史,是科大人特色办学、励志奋进的创业史,也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心系教育、支持科大的关怀史;是科大人积极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学习先进做法的探索史,是与广大产学研友好单位校企结合、协同并进的合作史,是海内外广大校友心系母校、为校争光的荣誉史。谨此: ——感谢教育部、科技部、原机械工业部各级领导,感谢山西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六十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关心和支持着学校的发展,许多领导曾亲赴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感谢省内外的兄弟院校,你们在办学中所取得的成绩一直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进,你们的成功经验一直是我们认真借鉴的宝贵财富。 ——感谢校产学研董事单位为代表的广大友好合作企业,六十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等方面的真诚合作和鼎立支持,是支撑我们特色办学、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感谢海内外所有科大校友,是你们的努力与成功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必将激励着新一代科大人更加奋勇前进。 回顾过去,岁月如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辉煌和荣誉面前,科大人深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在机遇和挑战面前,科大人倍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2010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在2015年,实现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根本转变;到2020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装备制造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最终建设成为国际装备制造领域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推进体制创新,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要继续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依托行业特定背景,弘扬办学传统,凝练先进文化,构建特色鲜明和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品牌。 要继续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处理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规模扩大与效益提升之间的关系,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努力确保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 * * 历史科大,留下的不只是文物和记忆,更是精神;特色科大,追求的不只是突破和声誉,更是奉献;现代科大,展现的不只是实力和水平,更是境界;未来科大,规划的也不只是蓝图和远景,更是自豪! 科大的学子们、校友们,60年来,科大关心你们的成长,期盼你们的发展,祝贺你们的成功,记录你们的光辉业绩。今天,在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际,全体科大人要进一步发扬光荣的办学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
![]() |